【2025厦门大学知识产权宣传周】董慧娟教授应邀出席AI产业知识产权生态发展论坛
来源: | 作者:知识产权研究院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25-04-30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知产院讯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保障,在AI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促进AI产业知识产权生态的健康发展,2025年4月29日下午由计算机视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主办,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熵基科技有限公司支持举办,厦门仕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厦门信息集团创新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厦门版权协会、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行业协会、厦门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协办的“智创未来·知产筑基——AI产业知识产权生态发展论坛”圆满结束。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教授董慧娟应邀出席,并围绕“AI视觉领域的新动态与案例”作主题分享。

图片
图片

董慧娟教授先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谈起,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尤其是版权、人身权等权益保障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2024年被称为AI应用年,一方面,AI应用的普及对版权法之问,包括AI辅助创作的生成物的是否可版权、版权主体、客体、保护范围及侵权责任规则等多个层面;另一方面,以换脸为代表的一类案件也突显了AI时代人类形象(含肖像)、声音等数字化人格权益的岌岌可危或者称之为“脆弱性”。随后,董教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最新典型案例的案情、裁判要点等介绍与深度剖析,对未来人机协作模式下生成物的可版权性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关键点在于人类必须证明自己对作品表达施加了足够的控制或影响、体现了人类智力投入、并且此种人类贡献能为人所感知;而在人类人身权益保障方面,也结合典型案例展现了换脸模板等商业模式的侵权风险。最后,对于提供AI服务的平台以及使用AI的用户,董教授就其版权等方面的侵权风险作了梳理并提供了相关建议,主要是注意义务及避风港原则的适用,而在人身权益保障方面,宜精准分析被侵害的法益及涉嫌侵权行为样态自身的特点,适当地选取著作权法、民法典或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路径中的最佳路径,提供相关救济,当然,相关平台同样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预防与注意义务的合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