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院讯 近日,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的采访,就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发表重要观点。
在采访中,林秀芹院长指出,对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目前业界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I生成的内容在外观上具备独创性,就可以将其视为作品;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作品是人类人格的体现,AI生成物因缺乏人类特有的创作能力而无法构成作品。还有观点提出,鉴于AI生成内容具有一定价值,可以通过邻接权对其进行3年至5年的短期保护,之后进入公共领域。
林秀芹院长倾向于现阶段通过邻接权保护AI生成内容,版权归属于用户。她以OpenAI为例,其宣称自身不主张权利,生成内容的权利归用户。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内容由用户生成,原则上权利应归用户所有。但未来商业模式多样,平台与用户可通过协议约定版权归属。
此外,林秀芹院长还提到,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问题不仅涉及法律层面,还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数据训练侵权风险防范方面,当前海量数据训练在法律上应被列为合理使用范畴,但专门针对权利人风格进行训练则超出合理使用范围。我国在此方面尚无明确规定,这给企业发展带来顾虑。在AI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平衡好权利人保护、产业发展以及后续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林秀芹院长的见解为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采访内容被收录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25年3月14日版)《AI亟待破解版权难题》一文,详见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