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院讯 6月6日,受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邀请,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教授、知产教工党支部书记董慧娟赴重庆作了两场学术讲座,并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进行了院际交流。
6日上午,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董教授题为“AI时代私权保护的挑战与应对”的学术讲座吸引了不少师生前来参加,此次报告由民商法学院副院长孙山教授主持,张建文教授、倪朱亮副教授和李媛副教授担任与谈嘉宾。讲座结束后,三位与谈嘉宾作了精彩点评,董教授与学生进行了问答式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董教授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出发,从著作权与人身权两个维度,通过若干典型案例充分揭示了:AI技术在造福人类、“延伸”人类“器官”、增强人类能力的同时,其普及化应用趋势也正在对个人权益获取(赋权与确权)与保护(维护)造成潜在消极影响,其中,人身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数字化人格权益,如对肖像权的威胁与侵蚀。面对无可回避的现实与挑战,放眼全球主要代表性国家或地区正在探索或试行中的法律框架或规制方案,体现出明显的国别或区域性差异。对中国而言:在AIGC可版权性问题上,董教授总体倾向于“有限控制+有限保护”的思路,建议至少要对不同种类创作方式、人机协作具体样态和不同作品类型等进行多方面、多视角的考量,在类型化区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相关规则,谨防将并非来源于人类贡献的AI直接生成物的版权赋予给人类,但AI技术应用也不应影响本应归属于人类版权的对象与范围,既要避免过度保护、也要防止保护不足,尤其是在我国正在大量利用AI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赋能于内容生产的今天,AI技术的参与(应用)至少不应成为中国内容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时版权赋权或确权方面的障碍,因此建议在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探索AI时代的创作者权益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而在个人人身权益保护问题上,董教授倾向于坚持在分级分类的总体思路下,场景化区分AI应用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利害关系人权益的威胁或损害程度,建议拨开技术的迷雾,重点评估受损法益的本质,探寻最佳法律保护路径,以求帮助受损法益回复圆满状态。


6日下午,在重庆鉴识律师务所,董慧娟教授受邀出席西南政法大学 - 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重庆鉴识律师事务所法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讲座活动并担任主讲人,作了题为“AI视觉领域最新动态与前沿案例分享”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重庆鉴识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黄也律师主持,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负责人、人工智能法学院副教授谭吉担任与谈重要嘉宾,多位律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董教授分享了中国的“抖音诉亿睿科AI模型案”和美国的“OpenEvidence诉Pathway Medical案”等典型案例,从著作权、商业秘密与竞争法等三个维度剖析了AI模型的相关疑难问题,分享业界前沿动态,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激发了在场与会人员的思考。
在学术讲座之余,董教授还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院长孙山教授、倪朱亮副教授等,就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主题开展了经验分享与交流,并就将来加强院际交流与合作等进行了积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