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本届知识产权冬令营的最后一场讲座在法学院B137教室如期举行。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美国Drake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 在国际知识产权法领域有盛名的知识产权专家Peter K. Yu教授为冬令营学员带来了题为“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知识产权法”的讲座。
首先,Peter K. Yu教授介绍了WIPO专利合作条约以及Madrid Agreement的有关情况,并通过对当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直观列举,展示了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脉络。Peter K. Yu教授认为当下知识产权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法律太多。当前不仅存在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包括有关司法解释和双边、诸边、区域贸易协定等规范。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是以设问开始,即为什么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保持低调。Peter Yu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政策,二是地缘政治因素,三是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的承诺,四是国内不同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Peter Yu针对当下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提出中国需要扮演一个更强大的国际角色。而这个更强大的国际角色的需求则是由三种推动力组成,即外部压力、内部需求以及全球领导力的要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中国国际角色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规范接受者,这个阶段的代表就是中国在多哈发展议程、WIPO以及TRIPS协商会议上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第二个阶段是作为规范接受和摇摆者的存在,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并修订版权条款和消费者条款。Peter K. Yu教授认为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同于自主创新(indigenous innovation),而是更强调权利的独立性(independence)。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规范的接受、摇摆和制订者。而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相关争议包括:知识产权的执法与刑事、行政执法的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传统知识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地理标志的合理性,基本药物的提供等。Peter K. Yu教授认为除了上述现有争议,中国的知识产权未来还将面临气候变化,另类创新,累积和顺序性创新与开创性创新的冲突,特殊和差别待遇,发展不平衡,权利人滥用权利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Peter K. Yu教授分析了中国对于加入ACTA和TPP的态度。中国当下的困境在于监管与成本协调,以及身处多边时代的何去何从。Peter K. Yu教授对于中国加入TPP持怀疑态度。首先TPP不同于WTO,在针对投资者与国家争议的仲裁机制上存在缺陷;同时外部因素即中国威胁论、贸易壁垒等国际舆论压力等因素也使中国对于加入TPP持审慎态度。
(文/陈莉 图/万星)